走出商界救助孤儿

「家家户户都有人受感染;一天十一个葬礼,十个是爱滋病死者;一个月有五个人因爱滋病自杀。我从没见过这样的苦难。」二〇〇一年,居住在香港的杜聪听说河南有爱滋村,请朋友带路前去看看,看得欲哭无泪,没法忘怀,至今还经常在梦中重见,夜半惊醒。 一九九〇年代以来,华中不少壮年人卖血为生,不卫生的采血方法,令很多人染上爱滋病。小孩子目睹父母饱受爱滋病折磨,最后死去,心灵创伤难以弥补。杜聪没有宗教信仰,但小孩子的苦难,驱使他走上抗爱滋病的前线。 杜聪在美国念中学时,看着疼爱他的数学老师患爱滋病去世,深受打击,第一次体会到爱滋病的残酷。但他怎样都想不到,二十多年后,自己竟然会和爱滋病竞赛,朝夕拯救水深火热中的爱滋病遗孤。 杜聪河南一游,找到了自己的使命。他发觉,那些孤儿失学率很高,而且保守歧视,没有人帮助,很容易误入歧途。「我要他们知道,世上还有希望,还有人愿意无条件帮助他们,否则他们可能变得愤世嫉俗,长大后对社会无所贡献。」杜聪决心帮助孩子上学,为他们治疗心灵创伤,以免悲剧延续。 杜聪回到香港,毅然辞去投资银行副总裁的高职,全力展开救援行动。由于爱滋病消息传出会影响村落发展,更怕引起当地官员阻扰,杜聪必须低调工作。他每月两次探访爱滋村,亲送捐款、审批申请受助个案,并训练村民定期家访受助儿童。他处事作风务实,终于赢得官员和村民的信任,四年多来,获资助的孤儿超过三千人。 当年杜聪才刚过三十岁,怎么舍得离开纸醉金迷的商界,担起救助孤儿的苦差? 「那不是我自己的决定,而是小孩子要我下的决定。就好像目睹火灾,不能吃过饭才去救火。我不是没有想过再多赚五年钱才提早退休,全力从事这项工作,但小孩真的等不了。」杜聪有一次家访,看见一对小兄弟正在为患病的妈妈做饭,当时下了决心要帮助他们;不了下一次到访,哥哥已去了南方打工,前途未卜,令杜聪明白救助工作刻不容缓。 「我当时想:已经赚了十年钱,用三年服务别人,也很合理。银行界可以没有我,但孤儿却需要我这样的人,不畏恶疾,任劳任怨。」 「都市人自杀率很高,但只要看见那些儿童,你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。要不是他们,我可能像很多人一样,承受不了生活的挫败。所以,我自己才是最大获益者!」 智行基金会网页:http://www.chfaidsorphans.com   中国大陆爱滋病疫情 据官方公布,中国大陆感染爱滋病人口现达一百万,联合国估计二〇一〇年将增至一千万。二〇〇四年,新华社首次公布内地有七万六千名未满十五岁的爱滋病遗孤,预计二〇一〇年将增至二十六万名。   ~ By 朱凯欣;《读者文摘》,二〇〇六年八月号

文学史上不朽的顽童 — 马克吐温笔下的小英雄

人人说马克吐温(Mark Twain,本名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,1835 – 1910)是幽默大师,那是因为他善用滑稽突梯的语言嘲讽世相,又因为他的生计包括了演讲,因而有很多机会使出逗乐听众的本领,嬉笑怒骂,留下大量名言隽语。然而马克吐温连乐观的人也不是,他幼年丧父,失学而必须去当印刷学徒,历经世态冷暖;处在南北战争前的美国,他也看见种族的偏见和白人行为的堕落,又不耐于教会的庸俗,传教士的伪善。这些都是他机巧百出、口诛笔伐的目标。 马克吐温创造了两个顽劣的小孩,一个叫汤姆索耶(Tom Sawyer),一个叫哈克伯理芬(Huckleberry Finn,昵称 「哈克」Huck)。如今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人认识它们。但是以他们为名写成的书,却也是少有的,从问世到现在一百多年来,每个时代都有人杯葛或禁读的童书。美国仍有图书馆迄今不准以哈克为主角的 《顽童历险记》(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,1885)上架,最大的理由是这本书种族歧视和教坏囡儿大小。 《顽童历险记》里面出现了两百多次现在已成语言禁忌的 nigger(黑鬼),黑白两方都觉刺耳。故事里除了小孩,也几乎没有形象正面的白人,他们不是想抢小孩钱的酒鬼,就是盗墓贼、杀人犯、江湖骗徒。。。这不是歧视白人吗?赞成禁这书的人说,小孩在书里读了两百多遍 nigger,关上书你能要他不讲吗?书里的小孩逃学、撒谎、讲脏话、抽烟,全是坏榜样,能让孩子看吗?这些争议,从 1885 … More

为学习找一个出口

这一夜,是喜憨儿剧团年度公演,剧中大部分演员都是智障孩子,其中一名十六岁自闭症的男孩,有语言障碍,非常惧怕面对人群,大家都叫他「小害羞」。前几次演出时,他往往需要其他人牵着上台,但团长曾秀玲希望能突破这孩子的限制,这次特别安排了一场戏,让他独自走到舞台中央,站在台上长达三分钟,并于持续表演完毕后,自己退场。虽然完全没有台词,但他没有羞怯。 演出结束后,小害羞的母亲在后台拉着曾秀玲的手,难掩激动地说:「曾团长,非常谢谢你!我的孩子今天第一次能够独自站在众人面前,这一刻我已等了十六年。」 这晚,孩子们演出由曾秀玲直接改编自绘本的儿童剧《我是宝贝》。「小小姑娘,清早起床。。。」是孩子们少有会唱的歌,曾秀玲借用了这首歌的旋律;当孩子们唱着改编的歌词:「拿掉贴纸,拿掉贴纸,我是独一无二的。谢谢爸爸,谢谢妈妈,我是宝贝,我知道!」台下的父母都禁不住掉下了眼泪。 曾秀玲三年前开始接受喜憨儿基金会等特殊教育团体的委托,透过戏剧教学和表演,帮助智障、听障、自闭症等特殊的孩子。 「喜憨儿记不住、难专心,但他们很温和,没攻击性。」对于要在众目睽睽下要求喜憨儿专注完成每个环节,曾秀玲不提难度有多高,但一股劲儿滔滔不绝分享她的秘诀:「就像导演看待每个演员,只是材质不同,因此我都会替他们量身打造。」例如,肢体灵活的孩子,她就让他表演「舞者」;喜欢跳的孩子,就让他表演「跳高高手」;喜欢搬东西的,就让他表演「大力士」;配上只会唱《朋友》一首歌的孩子的歌声,巧妙地串成一出戏。 曾秀玲说,喜憨儿虽然只有孩子般的智力,但心理上其实盼望也获得符合他们身体成人般的对待。所以她从不叫他们「小朋友」,而一律称「同学」;指导表演时,则永远抱持着一种:「我们是成人,一起来解决事情」的态度。 她一手打造的豆子剧团,是目前南台湾极富知名度的儿童剧团,也是南台湾唯一能年年全省巡回近三十场的儿童剧团。谈起自己热爱的戏剧,曾秀玲立刻声调激昂、双手不时在空中比划着:「台湾的教学方法太单一,如果学习曾是我最大的痛苦,为什么我不能为学习找一个出口?」曾秀玲回忆起自己一脚踏入儿童剧创作的缘由,说:「我深爱的戏剧是否就可能是那个出口呢?这件事让我走进儿童剧创作。」 曾秀玲三岁才说话,于是在父母眼中,算不上是个聪明的孩子,加上容易分心,学习成就低,面对升学压力,「我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。」但是她仍对一些事物难掩浓厚兴趣,「我觉得老师的表情、肢体语言,远比他讲的话吸引我。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国中,国文老师恰巧是她的班导师,热爱喜剧。有一次,国文课上到《张释之执法》,老师要同学用表演的方式,逐段诠释课文。 「我真是非常认真,甚至把家里的仿古董杯子拿来,最后还不小心打破了。我觉得戏剧真令我着迷。」老师讲评时,称赞了许多位同学,独独漏掉了她,「没有功劳,也有苦劳吧!」她心里正不满地嘀咕时,老师下了结论:「我们班演得最好的是曾秀玲!」 她的雀跃之情可以想见。等到学期快结束时,国二生理当要帮国三生毕业欢送,老师说:「秀玲,你这么有天分,和我一起创作好不好?你当导演,我帮你。」尽管多年过去,曾秀玲还记得当年那出戏的情境,和剧中人物的心态纠葛,并能即兴编出台词重新搬演起来。「后来我发现,许多人被牺牲掉,只是因为没有找到学习方法。我非常惊讶,原来我是情境学习的人,原来我不是那么没价值。」戏剧,让她找到了自信。 高中毕业后,因成绩不佳,父亲又罹患癌症,她身为家中老三,哥哥在当兵,姐姐又在念研究所,她自认必须负起家计,于是投入社会,做过许多工作,包括推销马桶清洁剂,因善于表达,业绩还颇佳。后来,她到一所幼稚园任教。 父亲的病拖了十八个月,其间她扮演小护士,对着西瓜练习打针,好帮病中的父亲注射。日子就这样溜走,「我好像完全没有十八岁少女的情怀,那段日子好像突然跳过了。」 父亲过世,哥哥的国中同学到家里来表达关切。「他真是一个奇人。」她口中的「他」,从小就是政府重点栽培的美术资优生,「他在成大念书,瞒着家人,把生活费全都买了巨型石膏像,放在成大大榕树下,每天就这样画它八小时。」有一天,他对她说:「你让我看到你的艺术潜力,只是你非常没自信。」「你必须再读书。」他又说。 「我不知道爱情的力量为什么这么大。他读成大研究所,我为了跟他在一起,真的努力考上了南师(今日的台南大学教育学院)。这样我才觉得能够跟他匹配。」 曾秀玲在南师担任班代表,不但带领全班赢得全校话剧比赛第一名、辩论比赛第二名,个人还赢得最佳编剧和最佳质询奖,让向来在校内被视为弱势的幼教系扬眉吐气,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戏剧天分和领导特质。「那时我发现,原来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位置,都可能有很好的表现。」 一九九八年,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在高雄开幕,曾秀玲的剧本通过征选,受邀演出二十场,她一人身兼编导演三职,很快萌生筹组专业团队的念头,于是结合一群有相同理念的戏剧同好,组成了豆子剧团。 为何取名「豆子」?「因为这两字合起来很像怀孕的『孕』。」这正是她当时心境的写照:满怀爱的想像与期待。 豆子成立的第一出戏剧演出,结果爆满,认识与不认识的人都赞她的戏「充满人文关怀,一定要被留住。」不过,她很快发现,艺术人虽不乏理想、才华和热情,但却必须面对现实的压力。她说:「想想看,一个导演导了五个月的戏,薪水只有五万元,你叫他如何持续?」 为了让剧团继续生存,曾秀玲把工作量加倍,她牺牲创作,四处探询是否需要戏剧教学。她很不快乐,就在一年半后剧团将近关门之际,有位伙伴跟她说:「老师,我原以为我全心全力帮你,能够分担你的问题,让你快乐起来,但我的力量很小,你还是不快乐。」 … More

纪念「918」- 感谢莎莉猫的慷慨分享

http://www.zaobao.com/special/realtime/2006/09/060918_20.html  辽宁14城市今晚发出防空警报纪念“918” 2006-09-18 12:40 pm   (沈阳讯)星岛日报网报道:今天是“918事变”75 周年。辽宁省将举行纪念活动。   辽宁省 14 个城市将于晚上 9 时 18 分,发出 3 分钟防空警报。同时,街道上的车辆会停驶响号。沈阳电视台同一时间会插播“勿忘国耻,振兴中华”的画面。当地“918”历史博物馆亦会呜钟 14 响,寓意东北人民抗战 14 年。并且以后每逢“918”事变纪念日这天,辽宁省 14 … More

新马分家

要不是音乐广播中途占停,这一天跟新加坡其他星期一早晨根本就没有两样。上午十点,广播电台和丽的呼声播送的流行歌曲突然中断,大为震惊的听众听到广播员庄严地读出一份宣言。这份宣言只有九十个字,却改变了新加坡人民和马来西亚人民的生活: 「自由与独立永远是人民的神圣权利。。。我,李光耀,以新加坡总理的名义,代表新加坡人民与政府,宣布从 1965 年 8 月 9 日起,在自由、正义、公平的原则下,新加坡将永远是一个自主、独立与民主的国家,我们誓将在一个更公平、更合理的社会里,永远为人民大众谋求幸福和快乐。」 紧接着是另一份宣言:「奉大仁大慈真主之命。愿真主、宇宙的主宰,得到颂赞。。。余,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,获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批准,仅此昭示,由 1965 年 8 月 9 日起,新加坡不再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,它将永远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邦国,从此脱离并不再依赖马来西亚。马来西亚政府承认目前的新加坡政府是独立自主的政府,并将本着友好的精神与之合作。」 分家?为什么?怎么那么突如其来?新加坡岛成为新马来西亚联邦(也包括北婆罗洲地区的沙劳越和沙巴)的一部分,只不过两年光景。同一天上午十点,在新加坡以北 250 英里的吉隆坡,东姑阿都拉曼正在向马来西亚国会解释: 「我们最终发现,只有两条路可走: 一、为一些新加坡领袖的作为而采取镇压措施,对赴新加坡政府或新加坡领袖; … More

挺扁传暴力

台灣社舉辦的挺扁活動,發生民眾攻擊記者,並佔據主播台、阻擋傳播的情況,行政院新聞局長鄭文燦對這些情況表示遺憾,並呼籲尊重媒體採訪權,維護記者的人身安全。 台北市長馬英九則對此感到遺憾。他表示,希望群眾遵守秩序,未來幾天還有相關的活動,有關單位能避免類似衝突重演。 鄭文燦指出,在民主社會中,媒體有不同立場很正常,但民眾不應因此牽連個別記者,希望各個活動的主辦單位及參與民眾,都能尊重媒體的取向。 不過,鄭文燦也不忘批判倒扁總部對特定媒體的態度,指日前反貪腐活動的賀德芬曾拒絕某些媒體採訪、以及決策小組成員王麗萍對特定電視台主持人嗆聲的做法,同樣讓人不能認同。 台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長胡幼偉說,記者只是扮演報導的角色,媒體會讓閱聽人認為新聞不中立,都是倒扁報導,但客觀分析,過去持續一周,都是反貪腐倒扁總部發起的活動為主,自然成為新聞報導的主要題材,昨天之前,沒有挺扁的集會,才會形成強烈對比,讓觀眾、閱聽人認為,新聞報導不中立。 胡幼偉認為,「顏色」成為這次群眾運動的立場分界,上談話性節目的來賓,應該穿著中性顏色服裝。平面或電子媒體的標題,都應該避免激化對立。 【記者李志德、林河名台北報導】昨天下午的挺扁活動現場,發生多起民眾騷擾、攻擊記者的行為,主辦的台灣社與動員群眾參與的民進黨都出面表達歉意。 民進黨副秘書長蔡煌瑯對這起攻擊媒體事件表示遺憾,而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民進黨則強調活動「愛與和平」的原則,並不認同這樣的行為。 台灣社秘書長楊文嘉則表示,對於媒體採訪,群眾絕對不能使用肢體暴力,他特別對此表達道歉。 ~ 联合报新闻网(台湾) 猫咪注:果然物以类聚,挺贪腐的人是这样的素养。少来了,最会这一招,私下鼓动教唆,台面上说得冠冕堂皇。我呸!

Sitting in The Grass

Sitting in the grass under the stars by the extinguished fire, sitting there after the last trip with a jug … More

人生八大经典问题 — 感谢叶子达令的分享!

问题一: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厅,东西又贵又难吃,桌上还爬着蟑螂,你会因为它很近很方便,就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光临吗?   你一定会说,这是什么烂问题,谁那么笨,花钱买罪受? 可同样的情况换个场合,自己或许就做类似的蠢事。 不少男女都曾经抱怨过他们的情人或配偶品性不端,三心二意,不负责任。明知在一起没什么好的结果,怨恨已经比爱还多,但却“不知道为什么”还是要和他搅和下去,分不了手。说穿了,只是为了不甘,为了习惯,这不也和光临餐厅一样? —— 做人,为什么要过于执著?!   问题二:如果你不小心丢掉100块钱,只知道它好像丢在某个你走过的地方,你会花200块钱的车费去把那100块找回来吗?   一个超级愚蠢的问题。 可是,相似的事情却在人生中不断发生。做错了一件事,明知自己有问题,却也不肯认错,反而花加倍的时间来找藉口,让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。被人骂了一句话,却花了无数时间难过,道理相同。为一件事情发火,不惜损人不利已,不惜血本,不惜时间,只为报复,不也一样无聊? 失去一个人的感情,明知一切已无法挽回,却还是那么伤心,而且一伤心就是好几年,还要借酒浇愁,形销骨立。其实这样一点用也没有,只是损失更多 ——做人,干吗为难自己?!   问题三:你会因为打开报纸发现每天都有车祸,就不敢出门吗?   这是个什么烂问题?当然不会,那叫因噎废食。   然而,有不少人却曾说: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,让我都不敢谈恋爱了。说得还挺理所当然。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关的诸多报道,就对自己的另一半忧心忡忡,这不也是类似的反应?所谓乐观,就是得相信:虽然道路多艰险,我还是那个会平安过马路的人,只要我小心一点,不必害怕过马路。 … More

英国人。。。冷静?冷漠?

伦敦?你从伦敦游学回来?气氛很恐怖吧?不,一点都不,尽管全球媒体报道恐怖攻击事件报道得吓吓叫,但对大部分英国居民来说,吃喝拉撒睡,起码表面是平静的;去酒吧小酌,刻意侧耳倾听,也听不到「恐怖」讨论。 如果在台湾发生此等大事,街头巷尾都是议论纷纷,机场、捷运、铁路,也必是乱糟糟,接下来就是一大堆的抗议,抗议为什么飞机延迟起飞或取消,甚至吵着如何赔偿,如何善了,机场也一定混乱到不行,插队的,不守规的。。。。。。别说我瞧不起部分台湾人的「规矩」,上行下效,就是这么一回事。 在英国可不这样,我回来的那天,正巧是恐怖攻击耳语最烈的一天,我和搭载我去机场的司机聊天,我问他,英国人总是这么冷静吗?他笑答:「是啊,人嘛,该走时,躲也躲不掉,生活继续,工作照常,怕也没用,就平静地度过每一刻吧。」 司机先生告诉我,他朋友的太太在去年七七爆炸事件中去世,他很难过,也很气恐怖分子,但他无奈地补充了一句:「我们自己也有责任。」他指的应该是英国派兵伊拉克的事。 这一天,机场的管制滴水不漏,旅客的行李全部打包,手上只能拿一个透明塑胶袋,里头可以放个小钱包、护照、登机证,最后还有医生证明必备的处方药,其他如水、乳液、甚至报纸,都不可以带上飞机,总而言之,「必用」的东西才可以上机,阿萨不鲁的身外物,对不起,丢了吧。 平时,只要提早三小时到机场就行了,但这是「非常」的一天,我提早了近五小时,到了机场,就有相关人员分送透明塑胶袋,我把必备的证件放好,放眼望去,排队秩序良好,人多又挤,有说话声,但没吵闹声;安全检查的关卡有四关,包括检查透明塑胶袋里的东西,如果不合规定,立刻被丢掉,加下来还有脱鞋、搜身、再确定等等。 经过重重关卡与等待,我终于上了飞机,而且和多数旅客一样,等了近两个小时才准备起飞,起飞前,机员广播说,遍寻机场,终于又「撿」到了另外廿个旅客登机,请大家耐心等一等,也罢,「非常事件」嘛,难免如此,没想到一对东方脸孔的年轻男女上了机,就坐在我的左后方,女的用中文娇滴滴对男的说:「你看嘛,我就说嘛,好在我们及时到,如果『准时』到,不就要像这些乘客一样坐着等两小时。」 马的,噢,对不起,但大家都应该赞同我用这个羽量级的脏话骂这一对男女吧;巧的哩,本人最恨人家迟到,又巧的哩,她的话被我这个台湾人听见了,对她来说,很不幸,我不是一个嘴巴留口德的人,我站起来回头对着那个女人说:「小姐,你真是他马的够了,先生,有这种没水准的『恐怖』女友,以后有你受的。」 我不知道这女人表情如何,毕竟本人也很胆小,呛完就立刻坐下,我可不想和一个被我骂「马的」女人继续纠缠下去,到时候抓头发、扯胸罩的画面出现,更糗了;幸好,她没有站起来与我理论,要论理,她可站不住脚。 英国人的冷静随处可见,机场如此,地铁也一样;有一天,「庞德」站只开放一个出口,其他全关闭,那真是人挤人,但大家秩序良好,英国人甚至不问站员「为什么」,就直愣愣地排队准备出站。 我参观大英博物馆时,也发生了个小插曲;参观者全被赶出门外,我到了之后,看见这情况,觉得很奇怪,询问前面的英国人「发生什么事」,他说「不知道耶」,然后他帮我问更前面的人「发生什么事」,这更前面的人也说「不知道耶」,然后他双手一摊说:「反正就等嘛,能进去就进去了。」 为免无谓的等待,我走进附近星巴克咖啡厅喝杯咖啡再说,很多原来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人都到这儿借厕所,我又忍不住好奇,询问星巴克员工:「听说发生什么事吗?」她告诉说:「好像是里头发生小火灾,应该一下子就好了。」果然,喝完咖啡,我走出餐厅,大伙儿正好鱼贯进场。 我住在伦敦热闹的牛津街上一个宿舍里,每天听到救护车、消防车的声音呼啸来去,没人驻足,没人好奇,有一天,还看到巴基斯坦人在一家知名超市前抗议主事者种族歧视,不愿意雇用巴国人,广播声音好大,吵了我的睡眠,打开窗户一看,小猫两三只围着一个小小的游牧讲台。 我,关上窗户,继续睡觉。   ~ By 李安君;《中国时报》(台湾),23-08-2006    

无塔天王 V.S. 现代哪吒 3

反面教材 很多学生跟我抱怨他们与父母沟通不良,我除了倾听外,总在学期末的时候让他们写一篇作文,题目是『写给未来儿子的一封信』。因为当他们下笔写这封信时,可以好好回顾一下他们现有的亲子关系,并进而思考有朝一日当他们为人父母时,他们会如何扮演为人父母的角色。 我发现他们若肯用心作这篇文章,会化解许多他们对父母的积怨,他们会看出父母是如何受到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局限。若他们没有反省的习惯,很容易自以为是。 做父母最易犯的错误是以自己的经验来限制孩子的发展。一个学生告诉我他喜欢化工,他父亲也是建中、台大化工系毕业的,曾开过化工厂,结果失败了。当他表示要学化工时,他父亲坚决反对,要他学医,因他自己是活生生的教训。他来问计于我,我告诉他,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办人亨利福特当年要建汽车厂生产汽车时,他父亲劝他不要做,因为他自己搞过工厂结果失败。亨利对他父亲说他失败是他的问题,不代表他就不能做,不能因父亲失败便阻止儿子的发展。最后他成功了,让他父亲无话可说。我要他告诉他父亲这个故事。 我们常因自己的失败为例,来打消孩子的企图和尝试,其实我们只需提供我们失败的经验给孩子参考,减少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,而不必认定我们办不到,孩子也办不到。失败与成功是相对的,就人一生而言,失败往往带给人的成长与领悟大过成功。我从不在意孩子成不成功,我只在意孩子是否有机会失败,我担心的是他们失败的次数不够多,教训得的不够多,便很难成大器了。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主角之一是独孤求败,别人只想成功,他却一心一意求败,因为『成仁』往往比『成功』还来得可喜,我自己一生便因不断的失败而得到造就的,如何能不珍惜『失败』的经验?又怎敢剥夺孩子『失败』的机会?何况孩子如果犯跟自己一样的错,到老了,母子可以一块分享我们共同的错误,不也是一件乐事吗?更何况人生永远是『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』,如果我们能以更开阔的胸襟来看待人生,没有一种人生不值得欣赏和玩味,只要当事人活得自在愉快,哪有所谓的标准的人生? 每次开学,我一定要学生观赏威廉罗宾斯主演的『春风化雨』(英文原名是 The Dead Poet Society),这部电影局有启发性。我要孩子思考的第一件事是他要过怎样的人生,先决定他要过的人生,而且要顺『性』而为,决不要违逆他的『本性』,再决定怎样读书、做人,好达到他的目的。 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不知道要过什么样的人生,也不知道他的性向为何?我要他多看书,多听演讲,从书本和当代人物中去找适合他性向的典范。   亦师亦友 他的性向很明显是学文史的,但他父亲却希望他学医,他来跟我谈,我跟他谈了很久,最后还把他父亲请来,他父亲倒不坚持,最然他希望儿子读医。我告诉他父亲,如果他不指望儿子养老,我倒希望他能成全儿子的志向,因为有太多的父母,由于能力差,指望孩子能从事赚钱的行业好养家活口。我们不能责备这种父母,只能为他们的子女感到悲哀,因为他们不能不扮演养家活口的工具。但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有点出息,能培养出一个史学家,也许比孩子拿钱回来更有意义。培养医生容易,培养史学家不易,那是旷日持久的工作,一时之间是看不到报偿的,父母固然得不到物质的回馈,孩子走这条路也很寂寞。但如果我是他,我会以孩子为荣,因为孩子勇敢,所以他会选择一条较坎坷的路。 他父亲很同意我的话,也很愿意成全孩子。我为学生感到高兴,因为他有这么明理的父亲。谁知他上高三后,有天气急败坏的来找我,我请他吃晚饭,问他是怎么一回事,他很难过的说:『我一向很敬佩目前教我的历史老师,他真的教得很好,可是他今天在课堂上问我们中有谁将来要读文史,只有我和另一个同学举手,其他同学都表示要读法、商。他便说:「男人读社会组已经够没出息了,如果还要念文,那就更没出息。」同学们都看我,我感到很难过,也怀疑自己是否走错路。老师!历史老师自己是学历史的,他难道不肯定自己学的吗?读文史后会变得如此自我贬抑吗?我不希望我选上这条路后会变成如此尖酸刻薄,如果我会变得如此不肯定自己,那我最好现在便改行。。。。。。』 我安慰他说:『我高中读商,大学考入法学院,但因我喜欢文学,便转入中文系。我转系时,我母亲没说过一句话,她日子过得那么苦,但她从未现实功利过。我在转学时,也从未考虑过读文日后会没出息,我只管这是我的兴趣所在。我当老师后,一直以教国文为荣,你听过我有任何自我贬抑的话吗?我甚至还向胡适看齐,他要做「国人之导师」,我要做「女人之导师」。其实有没有出息,不是由人界定,而是由自己界定,如果你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怀疑,即使在别人眼中是成功的,你仍然是失败的。如果你对自己的角色毫不怀疑,即便别人不肯定你,你仍是成功的。所谓的「人物」,有哪个是被他(她)的时代接受和认同的?你该庆幸的是你有很好的父母,他们无怨无悔的支持你,你没有后顾之忧,可以拿一生来做学问,这是天下第一等好命,你本身亦不汲汲于功名利禄,只要能过起码的生活便可以了,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?如果你成不了史学者,至少你可以做个好老师,这是你绝对可以办到的,你不必因别人的自怨自艾而影响到你的信心。我虽不才,至少对你而言,应是很好的安慰和鼓励,不是吗?』 他听我一番话后破涕为笑,心情大为笃定。我告诉他我们师生都选了一条寂寞的路,他年纪小,我会陪他走一段,有一天,我老了,他可以慰我的老怀。十多年过去,我们虽名为师生,实则是朋友,以他的学问早已客座我的老师了。   后生可畏 … More

无塔天王 V.S. 现代哪吒 2

被扼杀的曹雪芹 十多年来,每年我总会教到几个文章写得特别好的学生,在这些写得好的学生中,他更是佼佼者。我相信他只要不放弃写作,日后在文坛上一定会有一席之地。 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长才,决定要念文学。谁知他那同为法学院教授的父母却坚持要他念医,认为读文没出息。 我很不客气地批评他母亲,他母亲比我年龄稍长,以我这一辈的人而言,女人能成为学者教授真是凤毛麟角,而且还在一流学府内任教,我问他:『民法亲属篇是第一大恶法,让女人受害甚深,你母亲知不知道?』他嗫嚅道好像不知道,从未听她谈起过。 我再反问他:『这几年来,台湾社会的民主运动、反对运动风起云涌,你父母皆是法学院的教授,他们是否关心或参与这些运动?』他摇摇头,我叹口气不再说什么。 最后他在父母的坚持下,还是妥协了,他没考医学院,因为他数理不够好,不过他考的是法律系,仍是非常功利的取向。   苦情父亲 我看到他站在校门口的传达室旁,一个中年男人走近校门口,手上提着便当,他立刻迎向前去,接过便当,跟对方道别后便往教室的方向跑。 此后,我每次中午放学回家,总会看到他站在传达室等便当,于是我找一个机会,把他叫到办公室来谈。 『每天中午你父亲都给你送饭?』 『嗯!』他不好意思点头道。 『你父亲没工作?怎么会有时间给你送便当?』 『他失业在家。』 『你母亲呢?』 『她有工作。』 『你父亲年纪不大,四十多岁吧?为何不去找工作?』 『他怕失败。』 『因此他每天给你送便当?』 『嗯!』 … More

无塔天王 V.S. 现代哪吒 1

在封神榜中有个精彩绝伦的故事,可以媲美希腊的伊底帕斯王,那就是托塔天王李靖与他儿哪吒的故事,只可惜中国没有佛洛伊德这号人物,否则可以拿它来大做文章。 哪吒一生下来便到处闯祸,以现代的术语说,他是过动儿的始祖。这么一个过动儿,他父亲李靖既未受过亲职教育,又未受过任何心理辅导的技巧,自然无法对付他,因此父子两人的冲突越来越严重。 最后,哪吒因闯了大祸,不见容于父亲,便挖骨剔肉,干脆不要他的肉体,与父亲划清界限,这是一种父子关系彻底的决裂。太乙真人怜他只剩三魂六魄,要他母亲为他造一座庙并为他塑像,好让他魂有所倚,谁知因他的庙香火鼎盛,他父亲李靖得知后,率人去把他的庙砸毁并放一把火烧光。这里可以说明做父亲的是如何以威权来打压子女的独立。 哪吒得知后怒不可遏,他父亲如此苦苦相逼,如此绝情,他只有跟他势不两立。他又去找他师傅太乙真人,他师傅只得用荷花为他重塑肉身。他再造成功后,便找他父亲报仇。 他父亲即使武功高强,也不是儿子的对手,他把他父亲追得上天无路,下地无门,索性有个燃灯道人出现,送给他父亲一座塔,只要祭起塔来,哪吒便无法施展法力,这就像孙悟空的金箍一样。哪吒纵使心里是千百万个不服气,也只好听命于李靖,故事的结尾是父子两人摆下私人恩怨,一起为周武王效命,替天行道。 故事中描述父子俩冲突时,双方如何的恨对方,必欲置对方于死地的心情。当然,这样的父子对立是不见容于儒家的孝道的,所以它只好寄身于怪力乱神的封神榜中,而且作者最后仍向孝道的大帽子低头,儿子屈服于父亲的权威下。 李靖手上的塔可以代表权威、纲常、孝道,他只要手中有此塔,便可以镇住他儿子哪吒,反之,失去这塔,他就对付不了哪吒的造反。   中国人不敢面对的『伊底帕斯情结』 在中国孝道的大帽子下,中国人甚少肯面对亲子关系的阴暗面。父慈子孝的温馨画面遮盖了自古到今层出不穷的弑父杀子的故事。弑父杀子是情节严重的,还有更多的是严重对立,恨对方入骨的亲子关系。因此中国人又以很无奈的口吻来面对这种恶质的亲子或夫妻关系,譬如『不是冤家不聚头』、『大仇未报结成夫妻,欠债不还生为父子。』消极宿命的看待永远也搞不好的亲子关系。 即以李靖与哪吒的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有意安排这样的故事,却没勇气拿它来大做文章,最后只有草草结束,不敢再讨论下去,父子绝情至此,又怎么可能合作来替天行道呢? 同样的,中国的文学、戏剧,从来没有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悲剧,只有大团圆的结局,因为在中国五伦中,没有一伦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上的,完全是尊卑关系,这些关系是靠威权维系的。当在卑位的起而反抗威权时,一定会被扣上『大逆不道』、『忤逆不孝』的罪名。 尽管孔子的教育理念是『因材施教』,事实上,不论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,我们很少尊重孩子或学生的主体性,不管他们的资质如何,我们只要孩子照我们的期望发展,不许他们脱离我们所设立的轨道。 现代的父母和老师就如同李靖一样,手中一定要托着威权的塔,或是不自觉的托着塔,一旦孩子不听话,便祭出塔来。 而我们的孩子,生长在电子时代,每天不断地接受各种讯息,早已不是那座威权的塔可以控制的,于是有更多的父母,在自己教育程度不高、又不懂什么亲职教育的情况下,面对现代哪吒,成了无塔天王,束手无策。即便他们想摆出父母的架势来管教孩子,孩子根本不理他们的碴,我行我素,令他们大叹父母难为。 如果做父母像做工程师、医师、律师、驾驶、厨师、美容师一样可以考执照,考取便可以执业就好了,至少一照在手,让我们有较多的信心来扮演父母的角色。然而,就算有执照可考,我想没有人可以安心做父母。 每位老师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,可是仍有好老师与坏老师之分。当然,好与坏的定义为何? 自婚变后,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我学会反省,以前读论语曾子一日三省,认为很无聊、很矫情,直到自己遇到人生困境后,才了解『反省』的重要。 因此之故,对自己扮演的每一个角色,我都开始思考我该怎么做,特别这个角色是与人有关的。   … More

关于男人

●    如果没有婚姻,男人会认为自己一生都不曾犯错。 ●    当一个男人认为某件事情很愚蠢、幼稚时,那很可能就是一些妻子比他强的事情。 ●    我讨厌女人,因为她们总是很清楚东西放在哪儿。 ●    嫁给一个男人,就像你终于买下商店橱窗里令你垂涎已久的东西。当你满心欢喜把它抱回家,却发觉,它跟你家中的东西并不匹配。   ~ 《读者文摘》,二〇〇六年九月号

窃走人类文明的夜贼 3

 走过最后的日子 @ 一九九四年五月霍皮印第安保留区。 我驾车经过亚利桑那的平原,往一个小村庄春格波维(Shungopovi)前进,连日来的沙漠风对我迎面吹来。过去五年中的种种,一幕幕地在我脑海中闪过:旅行、调查、不断地试行与错误、幸运的发现,所有事情似乎都融会贯通为一体的霎那,以及所有事情似乎都支离破碎的霎那。 这一段来探访位于沙漠中央的霍皮族的路途非常遥远,比三百二十英里的高速公路里程还要遥远。不过,我心中并不奢望会有什么特别的收获。 然而,我仍然决定要走这一趟路,因为霍皮族至今仍相信语言的科学。霍皮族是属于美国西南部普埃布娄(Pueblo)印第安的一族,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族有一点拐弯关系。霍皮族在贫困与自然环境的双重折磨下,目前人口仅剩下一万余人。犹加敦半岛一带,古代马雅族的后裔都相信,「二千年多一点」年时,世界将面临末日。和这些马亚的后代一样,霍皮族人相信,人类已经走在自己最后的日子当中了。根据他们的神话:为处罚人类犯下的错误,第一个世界被一场从天到地的大火所毁灭。第二个世界因为地球的轴心倒反,肇始冰河覆盖大地而毁灭。第三个世界在全球性洪水中结束。现在的世界为第四世界。它的命运将取决于居民是否能够根据创世主的计划而行动。。。。。。 我来到亚利桑那,目的便是想知道霍皮族是否认为人类正按照创世主的计划而行动。。。。。。   世界之末 我们坐在铁皮的汽车屋中,只听见外面阵阵野风呼啸地吹过高地,摇动着屋子的外壁。我旁边坐着多时来与我一起到处旅行、冒险,为我分担风险、分享我的悲喜的桑莎。对面坐的是我们的友人艾德波尼斯特(Ed Ponist),一位从密西根州兰辛(Lansing, Michigan) 来的外科护佐。因为他曾经在这印第安保留区中工作过,所以借由他的关系,我们今天才能够来到这里。我的右边坐着的是九十六岁的保罗西夫基(Paul Sifki),霍皮族蜘蛛支的长老。保罗西夫基的旁边则是他俊美的孙女美沙西夫基(Melza Sifki),年近中年,特别来为我们翻译。 「我听说,」我问,「霍皮族人相信世界末日已近,是这样的吗?」 个子瘦小、褐色皮肤上布满皱纹的保罗西夫基,穿着一件牛仔裤与棉衬衫。在整个对话过程中,他一眼也没望我,只向前凝视,好像想在远方的群众中搜寻到一张熟悉的脸似的。 美沙把我的问题翻译给她祖父听,过了一会儿,再转译她祖父的回答道:「他说:是的。你为什么想知道?」 我解释说,有很多理由。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我感觉到一种迫切感:「我研究后发现,在很久、很久、很久以前,曾经有过非常高度的文明,但是却被毁于空前的大灾难。我害怕我们现在的文明会被类似的灾难所毁灭。。。。。。」 经过一长串霍皮话的交换后,我得到的翻译是:「他说他小时候,也就是一九〇〇年代左右,有一颗星星爆炸 … More

窃走人类文明的夜贼 2

文明开化者 如果我们找到主张「我们活在双鱼座的春分点时代」,我们也可以同时将一些在我们时代耀眼明亮的位置,从地平线上正确的高度位置,以最精密的方式,传达给后代子孙。同时,我们也可以模仿基沙金字塔的建造者,将现在星辰的相对位置规划于土地上,建筑成大型建筑标的物,留给后代。 所以我们有数种选择的可能,依照不同的环境条件,手边可用的科技水平,得到警告与灾难实际发生之间的时间落差,以及我们最想要传达的编年等,做不同的组合。 例如,假设当我们知道大难临头时,已经没有任何准备的时间了。假设灾难就如同《圣经》的彼得二书(Peter II)第三章中出现的「主之日」(Day of the Lord)一般,「像夜盗人一般」偷偷来袭。在那之后,人类将会面临什么样的一个局面? 如果是因为与小型行星正面冲突而引起的大灾难,或地壳移位及其他宇宙及地质大变异的话,我们可以假设: 1.这灾难必定为全球性的; 2.存活者数量会非常少,其中大部分会回到野蛮生活状态; 3.剩下的少数对未来有远景、有组织规划能力的人中,有一部分为成熟的建筑家,也有科学家、技术人员、地图描绘人员、数学家、医生等专业人士。这些人将献身于拯救失落文化的工作,想尽一切办法,对未来的世代,传达知识给那些最后能够豁然开窍的人们。 让我们姑且称这些少数有远景的人士为「文明开化者」(civilizers)。他们聚集在一起 —- 起初是为生存,随后为传播、分享思想 —- 形成一个共同的习惯、信仰系统,并发展出共同的使命感。为方便彼此的辨识,并强化共同目标,他们很可能会使用一些强有力而容易辨识的符号:男人或许会戴某种特别的珠链,或都把头发剃光,或使用十字架、毒蛇、狗等图像互相辨识,将同一信仰圈内的人紧密连接在一起。同时,他们会走向世界,到各地去传播文明,如同知识的明灯一般,对全世界发光。 大灾害后的状况如果非常恶劣的话,很多文明开化者可能会遭受重挫,或成就有限。可是假设有一小群有足够技巧与热情的人,创造出一小片成功的文化净土。或许在形式上他们属于同一个宗教,或许他们在大灾难时,相对受到的伤害并不大。然后,再假设,灾难接二连三到来 —- 例如大地震之后的余震不断之类的 … More